7月19日,深圳市人民医院眼科正式成立全国首批、大湾区首家“高度近视白内障专病门诊”和“ICL术后白内障专病门诊”,这不仅是医院在眼科精细化发展上的探索,更让相关眼疾患者就医不再“迷路”、看病更高效。在白内障诊室,常有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或ICL术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就诊,而专病门诊正是为其量身打造的一站式诊疗平台,通过提供个性化的白内障诊疗方案及全链条的医疗服务,在推动全程清晰视力可望可及,为市民品质生活注入健康动力的同时,以先行先试的创新实践树立行业标杆,打造眼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揭牌仪式
深圳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新兴移民城市[1],科技产业密集、数字化程度高,市民工作生活中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已成为常态,导致用眼负荷较大,相应地高度近视人群基数也较多。深圳人向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自ICL手术引入中国后,许多人就率先尝试手术“摘镜”。然而,近视手术虽能矫正视力,却无法阻止随着年龄增长出现的白内障、老花眼等眼疾,尤其是高度近视患者的白内障患病时间往往比普通人更早。当前,随着首批接受ICL手术的患者陆续迈入中老年,白内障诊疗需求持续攀升。在此背景下,专病门诊应需而生。
深圳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杨明明表示:“临床上,高度近视引发白内障、ICL术后出现白内障的患者往往病情复杂,诊疗涉及屈光科、眼底科、白内障科等多个科室。专病门诊依托九大专科推动跨科室融合,打破传统科室壁垒,让特定患者能够轻松、便捷就诊,真正实现精准定位患者需求、精准制定诊疗方案、精准实施医疗资源下沉。”据了解,专病门诊提供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服务:诊前全面评估患者眼部状况、排查高度近视相关的眼底病变并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诊中以先进设备精准完成手术;诊后长期随访监测恢复情况并提供相关指导建议,实现从“治已病”到“管终身”的持续性守护。
深圳市人民医院眼科主任、主任医师杨明明
谈及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的诊疗特点,杨明明主任介绍:“高度近视会让眼球从正常的圆形变成类似橄榄球的形态,眼部解剖结构也随之明显变异,可以表现为后巩膜葡萄肿、晶状体囊袋更大、悬韧带松弛等。高度近视患者眼部相关的病理改变,会导致以下问题:首先,白内障发病年龄明显提前至中青年阶段,该年龄段患者对远、中、近全程视力要求更高,特别是既往接受过ICL手术的患者已习惯‘无镜’生活,更需要一体化解决白内障、高度近视及散光等问题。其次,白内障手术风险增加。为此通常会考虑蔡司三焦点这类平板四襻设计的人工晶体,其稳固的支撑结构可降低术后移位、旋转风险,同时更广的度数范围能更好地与患者较高的近视度数适配。值得注意的是,ICL术后白内障患者存在眼部生物参数测量误差,需通过反复测量和计算来保驾护航。”
基于此,该院眼科一方面强化人才建设,通过跨领域交流与专项培训促进白内障及高度近视专科医生的知识共融,提升诊疗协同能力;另一方面在硬件上配置前沿人工晶体技术及先进手术设备,以有效服务此类复杂患者。“人才、设备和平台的三重支撑,为专病门诊建设奠定了基础、明晰了方向、更注入了信心。” 杨明明主任强调。
深圳汇聚着大量高素质人才,43岁的程序员谢先生便是其中之一。本身患有高度近视的他在11年前通过双眼ICL手术来提高生活质量和满足工作需求,但最近这两年却发觉视物模糊,即便通过配戴眼镜也仍未改善,检查后才发现是ICL术后并发性白内障。谢先生工作中离不开电子屏幕、生活里需要驾车、闲时还热衷于各项运动,因此他迫切希望通过手术提升视力水平,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应对自如。医生结合他的用眼需求与眼部特点选择了蔡司三焦点人工晶体。
杨明明主任介绍:“这款全球最早的三焦点人工晶体自2015年进入中国临床,多年来为诸多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或是ICL术后并发性白内障患者,提供了长期稳定的全程视力。自2024年5月31日,广东省人工晶体集采政策落地后,功能性人工晶体降价超过40%。降价使得更多像‘谢先生’这样对视力要求较高的人群,能够负担得起与自身需求匹配的高质人工晶体,帮助他们恢复全程视力,重返工作和生活正轨。”另外,杨明明主任提醒,屈光术后白内障的病理复杂性显著高于常规病例,建议此类患者最好每年进行一次详细检查,并提前做好治疗准备。此外,若双眼均患白内障,建议两周左右完成双眼的治疗,以实现视力平衡。
杨明明主任为患者检查
深圳市人民医院眼科自1980年独立建科以来,经过40余年的发展,已成为深圳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三甲综合性医院眼科,全科医生博士学位占比达80%,构建起雄厚的专业技术体系。科室始终秉持“问题导向、精准施治”的发展理念,在专科精细化建设领域持续突破,此次专病门诊的设立正是这一战略的具象化实践。未来,科室还将继续以专业实力与人文关怀双轮驱动,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服务,为深圳这座创新之城增添更多“睛”彩篇章。
[1] 开放包容-深圳政府在线_深圳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关键词: